液態皂初體驗


從未自己做過液態皂,但對液態皂很有興趣,覺得在使用上可以用壓瓶壓擠出的液態皂十分便利,很符合現代人的需求。最想做的是洗髪皂,但因為自己非常保護頭髪和頭皮,平常不染燙也儘量使用天然有機無太多化學添加物的洗髪精,初學若沒做好,易傷頭皮,也不太敢試洗自己的作品,所以決定還是從最基本的家事液體皂開始入門慢慢研究液態皂,日後若有信心做得成功,再來做洗髮皂。以前用沙拉脫洗碗,因為沒戴手套,所以雙手很容易就長很多小顆的水泡,後來就只敢用比較天然的品牌(如橘X工坊或水x肥皂),改善很多。若之後能使用自己做的洗碗精,設計調整配方及喜愛的添加物,一定很棒!

第一次先來試做季芸老師建議的參考配方:

新圖片


因為液態皂含有水分容易壞,保存期限較短,所以僅先試做300g。想到市售的液態皂不知添加了多少的防腐劑才能讓保存期限這麼久,就覺得很可怕很傷皮膚,希望以後做得好,家人也能慢慢接受、改用自己做的洗碗精、沐浴精、洗髮精等等。因為是自用不用特別增稠,而季芸老師有提到茶樹精油有點增稠的作用,所以計畫稀釋皂坨時添加0.5%的茶樹精油。

   


作法

日期: 2014.4.8、溫度: 24度、溼度: 71%


A.
前置作業
1.
準備工具及材料、量稱油脂及KOH. 水量為氫氧化鉀的3倍。
2.
加熱油脂:將油倒入不銹鋼鍋中,加熱至75 度。
3.
製作鹼液:在通風良好的地方將氫氧化鉀分3次倒入鋼杯中,每倒一次馬上蓋上蓋子,等聲音消失後快速攪拌幾下再繼續倒,最後充分攪拌至完全溶解。
PhotoGrid_1397067421107.jpg  

B. 攪皂
1.
溶解完氫氧化鉀後不用等待降溫,直接慢慢倒入與油脂混合即開始不停用打蛋器攪拌,約10分鐘開始出現小泡泡,再用打蛋器繼續打5分鐘時呈現像豆渣的樣子時改用電動攪拌器與手打交替8分鐘。此時,過程中泡泡慢慢消失,皂液表面變平滑,濃稠度接近太妃糖樣子,已完全無法用電動或手打。攪皂過程中有隔水加熱一次,溫度升到72度後關火並繼續將鍋子放在水中保溫打皂直到完成。

PhotoGrid_1397067878067.jpg  

 

2. 皂糊無油水分離但為了確認皂糊是真皂化,又放到加熱至75度的水中隔水加熱測試,皂糊沒有變稀,接著將放皂糊的鍋子用保鮮膜封好。

C.
保溫
皂糊包好後將鍋子放入電鍋中,外鍋放一杯水,跳3次後,開始保溫,以減緩皂糊溫度下降的速度,使皂糊充分皂化,並觀察其變化。保溫21小時後取出,約1週後再用試紙測試ph值為10以下再溶解使用。

 

查核

1. 這次做皂時,用的是之前用來做冷製皂的大鍋子,開口較大,不易保溫,所以在一開始鹼水與油混合時溫度降低約68度,之後攪皂過程中發現溫度一直下降到65度,就趕快將鍋子換成開口小的深鍋,不易散熱,又隔水加熱一次,使溫度保持在70-72度。

2. 為了能觀察打皂過程水分是否蒸發太多,打皂時有量秤鍋、油、鹼的重量,不過後來卻忘記要觀察水分的變化,沒有再秤一下所以不確定是否水分蒸發太多。

 

成品分享與評估

顏色:

剛做好的皂糊是乳白色的,保溫10小時後發現有些變透明,保溫21小時後就已經很透明了,所以用酚酞滴幾滴在一小坨皂坨上測試為無色,代表ph值應該是在10以下,是已經可以稀釋使用了。不過,再以試紙測試時ph值為11,想到老師建議放4-6週比較好,所以決定先不要稀釋,至少再等1週後再用試紙測試,若為10以下可先溶解50g使用,剩下的再用來慢慢觀察實驗囉~

PhotoGrid_1397061406617.jpg  

PhotoGrid_1397068335635.jpg  

 

味道: 甜甜的油香味。

洗感: 用海綿沾了一些之前用來測試的皂糊,發現洗感還不錯泡沫綿細也不會刮手,一開始有一點滑膩感,但慢慢沖還是能將食器洗淨。之後再來試試,也許可以放一些小蘇打粉來增加清潔力。

 PhotoGrid_1397068543687.jpg  

 

改善方向:

1.做液態皂要用開口小的深鍋,不易散熱,

2. 打皂前要記錄鍋、油、鹼的重量,過程中要注意水分是否蒸發太多並適時做相關調整。若水份變少,可以捕水但不可以補鹼。

 


皂糊稀釋(後續......再補上喔~)
計劃以純水(冷水)稀釋皂糊,按皂糊:水為11的比例稀釋,將皂糊邊撕小塊邊攪拌。稀釋完成後再添加總皂液量0.5%的茶樹精油與皂液攪拌均勻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ubblehou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